查看原文
其他

绥德漫步/和谷文集(连载14)

黄堡书院 孟姜美
2024-09-25


绥德漫步
在雄沉浑然的陕北高原上,除了延安和榆林,最为显赫的城堡,当数绥德了。此地,古称上郡,作为一方边陲要塞,历代多有精兵良将驻守,遗留着历史的踪迹。革命的火种,也曾在这块土地上燃烧,化作几多可歌可泣的传说,使她变得年轻而美丽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,加上独具一格的古今灿烂文化,她便以神奇的魅力,招旅人仰慕不已。倘若涉足陕北高原,而不识高原之骄子的绥德,确也太遗憾了。秋的高原,天蓝而高远,云白而低垂。驱车于沟壑莽野之间,实在令人感到惬意。说到绥德了,却不见这座塞上边城闪面,满眼黄灿灿的田畴和绿中微泛苍黄的草木。待车子拐过无定河与大理河相挽处,蓦地便见山环水抱的绥德城了。洁净的大楼,繁华的街市,拥簇的人群,是沿途不曾见到的,令人顿生新鲜之感。暂且不去品评街市上的人情风土,我们以一登疏属山,鸟瞰全城风采为快。一条石板路曲折蜿蜒,时而被高高的石墙夹在其间,形成深深的幽巷。石墙高处,临巷的古式窗户打开着,在拥抱暖暖的秋阳。偶尔有一扎蝴蝶辫的少女,倚窗远眺,含情脉脉,枣红的衫子像嵌在窗口的晨霞。临近山顶,草木扶疏,影影绰绰,透着红中带黄的色调。没膝的蒿莱,黄的小野花,掩映着细白的小径。小径汇聚处,便是最高点的土丘,乃扶苏墓。名曰墓,是没有墓亭的。一方墓碑,也是不久前才立起的。近处一楼阁,久经风雨飘摇,已残坍不堪。遥想当年,扶苏这位秦始皇的长子,能谏其父,指责焚书坑儒的不妥,实有可取之处。但秦始皇却为之暴怒,使扶苏监蒙恬来到此地。始皇出游病死沙丘,丞相李斯便与赵高密谋,篡改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,立第十八子胡亥为太子登基,并遣使者以罪赐扶苏、蒙恬死。扶苏接诏后,便饮毒自尽。据说,城东南三里处,有扶苏死时的呜咽泉。“举国贤良尽泪垂,扶苏屈死戍边时。至今谷口泉呜咽,犹似当年恨李斯。”不知是谁即兴咏出感人的诗句,也使我不禁有些凄清之慨了。后人为纪念扶苏,在城北二里处修筑了月宫寺。相传,那里曾是扶苏赏月的地方,寺中多有唐宋以来名人题咏,可惜已无从寻觅了。向导给我们指点着蒙恬墓,那是远山下的一个耸立的山峁。蒙恬,曾是秦国的大将,其祖父、父亲也曾是秦国将领,立过大功。蒙恬率兵三十数万,修筑长城,镇守边关十余年,是同扶苏一起,惨死在李斯手下的。当时,众士兵悲痛不已,赶来掩埋,每人仅用衣襟兜土,即成此山一般的墓冢。据传,汉朝名将李广亦曾在绥德抗击过匈奴,至今有李广寨迹。绥德城南砭上村,又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。他出身贫寒,为抗击西北边境西夏的骚扰,十八岁就投了军,屡立功劳。金兵侵宋,韩自河南转战江南,从偏裨升为大将。曾以五十骑战金兵两千骑,以少胜多,威名大震。南宋建炎三年,金兀术渡江南犯,韩带八千兵士,驾大船于黄天荡抗击十万金兵,夫人梁红玉擂鼓助威,相持四十八天。金进退不得,几乎做了俘虏。韩家军与岳家军,抗金如宋朝两根顶梁柱。后因触犯宋朝求和媚外政策,得罪了秦桧,岳飞死,韩兵权被解除而郁亡。宋孝公时,韩世忠被追封为蕲王。绥德城南一步崖有韩蕲王庙,故乡的人们永远记着这位爱国英雄。时值午后,疏属山之巅煞是恬静。一伙年龄不等的男女学生,或坐或伏卧在草坪上读书,或作画描摹秋山景色。山上观北,无定河闪着光,悠悠东去。宽阔的河滩,田畦如织,一派田园风味。望南,开阔处是新型建筑物群,以及熙攘的街市。格调古朴的旧城,则悄悄地藏在山脚下的幽谷里。高临下,旧城给人的印象,只是一片烟囱林立的石窑的“垴畔”,蒿草萋萋,若荒芜的莽野。我们顺石板路而下,不时要给运石的毛驴车让道。驴铃叮当,石板铿铿,烟尘袅袅不散。渐渐地,看得清旧城的面容了。回首山腰,竟是层层叠叠的窑洞,煞是壮观。途经一所古老的校舍,向导告诉说是绥德师院,不少卓有贡献的老前辈都曾在这儿就读过。不远几步,便是雅静肃穆的子洲图书馆。李子洲,堪称我党在西北的创始人之一,他的故乡也就在绥德城里。他参加过五四运动,闹过学潮,组织过暴动。在西安党的地下省委工作期间,不幸被捕而病死于狱中。故乡,忘不了她的儿子,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。对面山下,一片葱郁的树林,便是他的墓地。据说,李子洲的父亲曾是绥德城里的银匠。当我们漫步在旧城街巷,顾盼着老式的门楼和店铺,发思古之幽情时,竟在一个涂满深蓝色传统色彩的银匠铺门口逗留了许久。叮当的锤声,铜似的音韵,斑驳的器物,使我们犹如置身于梦幻中,寻觅革命先驱者的踪迹,体察他们的故园人的音容笑貌和心灵世界,打问他们生活的酸辣苦甜和柳暗花明的变迁。过了桥,我们便穿行在万头攒动的集市上了。宛如高原低低飞动的白云降临,满街白色的帐子翻飞着,鼓满河川里吹来的风,发出“啪啪”的声响。暖暖的秋阳有些昏黄了。涂抹在帐子上,涂抹在每一张闪着油汗光亮的脸上。这是一张张有着红白相衬的颜色,有着端直鼻梁的、嵌着明亮眼睛的脸。年人皱纹纵横,青年汉子剽悍、爽朗,女子婆姨则显得健美而俏丽。他们在用浊重的口音商谈买卖,打着问候,时而阔声开怀大笑,给人一种富有锐气而又朗润的美感。集市上,除菜蔬外,即是瓜果。甜瓜多是黄虎纹皮,香脆黏甜,皮厚子儿少;西瓜则多是绿虎纹皮,红的黄的瓜瓤,黑的饱满滑润的瓜子儿,皮则薄而软。这里的瓜子儿,美味可口,价钱低廉,算是一大特产。果子也多,其苹果红润,葡萄晶莹,早上市的枣儿红中带白,一片新鲜清丽。肉架子上多是羊肉,边宰边卖,肉卖完了,身后晾的羊皮还冒着热气。小吃摊上,更是红火。有羊肉饺子,本地有叫扁食的,要吃便下锅,调有辣子醋水;有羊肉馅饼,枣儿馅饼,还有油旋烙饼,大都印有喜字纹饰;荞面碗饦看去黑巴巴的,说要一碗,卖主女子便削成片,调上羊肝汤和蒜泥递过,吃来别有滋味;油炸软糜子糕黄亮,麦面馍馍雪白,旁边就是卖汤面条的担儿,一角钱一碗,配有各种小菜。听本地人说,如此丰盛多样的小吃,也是绥德城多年所不见的。赶集来的庄稼人,不知是腰包里有几个钱了,还是见街面上要买的吃的东西多了,以往苦涩的愁纹里已嵌上了由衷的微笑。向导告诉我们说,如果要是在正月里来,那才有热闹看的。民间的秧歌,闹得惊天动地,直扭得能把整个绥德城抬起来。这一带简直是个民间音乐的宝库,可以说是陕北民歌的中心和策源地。“提起个家来家有名,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。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,他是我的知心人……”是那么充满情趣!一年四季,全国的不少音乐和美术工作者都喜欢来这里采风、绘画,搞创作。人物肖像,村舍山水,风俗乡情,具有陕北高原特征的艺术素材,都深藏在这绥德城数十里内外。往南的黄陵、洛川一带,仅从地方口音就接近于关中渭北的特点;往北的榆林、定边一带,只需听听一些地名,就已具有了不少草原和异族的情调。可见绥德上下,便是陕北高原风情的得天独厚之地了。自古以来,这里就有着璀璨的文化艺术,那些珍奇的文化遗产,便可以窥见一斑。绥德城周围,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棒、石斧、玉币、玉锁、陶杯和商周青铜器,如饕餮纹壶、双耳簋、博山炉、钺等珍贵文物。这里出土的东汉墓画像石,具有其特殊意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革命遗址和文物,以及革命斗争的传奇故事,更是遍及这里的村庄农舍,石巷土窑。橘红色的晚霞沉落了,河面上荡起微带寒意的雾岚。渐渐地,街市退潮了。赶集的人们吆着毛驴,满载喜悦地归去了。可卖小吃的摊贩仍不肯散去,点起了盏盏星星般的马灯,夜市又开张了。我漫步在无定河边,听着滔滔的水声,收拢不住奔驰的情思。夜声里,似有扶苏的呜咽,似有唐代诗人陈陶的千古绝句在长吟:“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。”那是凄迷悲壮的前天,已随河水流逝了。那《三十里铺》里唱的歌:“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,四妹妹崄畔上灰格塌塌;心上前说上一句话,又怕人笑话……”也已是昨天的歌了,却也在陶冶着今天高原儿女们的性情和爱恋。明天的《塞上曲》,正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,将伴着磅礴的日出,从无定河上涌流而来。啊,我流连忘返的绥德城!《散文》1982 年第 12 期


来源:孟姜美

友情提示:凡孟姜美公众号原创文章,转发者请注明来源,违者视为侵权。
相关阅读:

米脂风情/和谷文集(连载13)

赶场/和谷文集(连载12)

打囤/和谷文集(连载11)
石磨忆/和谷文集(连载10)
早春/和谷文集(连载9)
故乡水三题/和谷文集(连载8)
游子吟/和谷文集(连载7)
荆的记忆/和谷文集(连载6)

村槐/和谷文集(连载5)

乡草/和谷文集(连载4)
和谷文集卷一辑一原野集 / 乡笛(连载3)

和谷文集卷一辑一原野集 / 故乡柿子(连载2)

和谷文集卷一散文 / 序(连载1)
和谷创作中心落户姜女故里
观赏大型舞剧《孟姜女》,体悟凄美爱情传奇
叫孟姜美的她来啦,漂亮!

来源:孟姜美

友情提示:凡孟姜美公众号原创文章,转发者请注明来源,违者视为侵权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孟姜美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